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源自文化遗产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之一,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目的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文化遗产日,从2006年起设立。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从2009年国家文物局创设主场城市活动机制以来,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国家文物局都选取一座城市举办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
2020年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为“文物赋彩全面小康”,主场城市有关活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举行。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冯骥才就提出:希望中国也像欧洲一些国家那样,确定一个“文化遗产日”。而在2004年和2005年的两会上,冯骥才又提出这一建议,并提交了《关于建议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的提案》。
历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
2006年: 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2007年: 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
2008年: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
2009年: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科学发展
2010年:非遗保护,人人参与
2011年: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
2012年: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
2013年:文化遗产与全面小康”
2014年: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2015年:保护成果全民共享
2016年: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2017年: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
2018年:多彩非遗,美好生活
2019年:非遗保护 中国实践
2020年:文物赋彩全面小康